周髀算经-上卷
9unk Lv5

《序》

夫(fú)高而大者,莫大于天;厚而广者,莫大于地。体恢弘而阔落,形修广而幽清,可以玄象课其进退,然而宏远不可指掌也。可以晷仪验其长短,然而巨阔不可度量也。虽穷神知化不能极其妙,探𦣱索隐不能尽其微,是以诡异之说出,则两端之理生,遂有浑天、盖天,兼而并之。故能弥纶天地之道,有以见天地之𦣱(zé),则浑天有灵宪之文,盖天有周髀之法,累代存之,官司是掌,所以钦若昊天,恭授民时。爽以暗弊,才学浅味,隣高山而仰之,慕景行之轨辙,负薪馀(yú)日,聊观《周髀》。其旨约而远,其言曲而中,将恐废替,濡(rú)滞不通,使谈天者无所取则,辄(zhé)依经为图,诚冀颓毁重仞(rèn)之墙,披露堂室之奥,庶(shù)博物君子,时逈(jiǒng)司焉。

译文:世上最高大的莫过于天,最深厚宽阔的莫过于地。天地雄伟宽阔,向远处看去天地宽广幽远,可以根据天象验证核实天地的运行规律,然而其广远不可能了如指掌。可以用日晷仪(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)测量天地的长短,然而其巨大的尺度不能直接度量。虽然苦思冥想,探微索隐也不得其中的奥妙,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的说法,对立学说产生,于是有浑天、盖天两家学说并存。因此要说能贯通天地之道,显现天地之隐,则有浑天学说的《灵宪》之文,盖天学说有《周髀》之法,历代相传,由官府保存,用以敬祀上天,安排民间事物。爽斌赋愚钝,才疏学浅,仰慕前贤高行圣德,于谋生糊口之暇,研读《周髀》。发现其旨意简约而深远,论述委婉而准确,深恐此书将来废弃湮灭,或者是后人不能通晓其义,使研究天文者无所依据,于是依据原文增绘图形,加以注释。希望能够掀开敝之高墙,披露文中的奥秘,以期博学君子能对此常加深思。

注:其中《周髀》详细描述了,如何以大地为立足点,确立一套以圆方换算为数学模型,对天体的运行轨迹、大地的尺寸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方法。也就是说《灵宪》的浑天理论是对天如鸡卵,地如卵中黄的真实形象描写。而《周髀》的盖天理论是用于测量和计算空间数据,并以此为依据定义时间的操作方法。如果不用《周髀》的盖天测量法,就无法用图形和数据来表达天地之间的关系、运行的规律,也就无法制定历法指导人事。

《卷上》

昔者周公问商高曰:“窃闻乎大夫善数也,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。夫天不可阶而升,地不可得尺寸而度。请问数安从出?”

译文:古代的周公问商高说:“听闻先生您很擅长术数,我想请教古代伏羲是如何计算天体的运行数据制定周历的。天没有阶梯可升,地不能用尺寸直接量得,不知基础的天文地理数据从何而来?”

商高曰:“数之法,出于圆方。圆出于方,方出于矩,矩出于九九八十一。古折矩,以为勾广三,股修四径隅五。既方之外,半其一矩,环而共盘,得成三、四、五,两矩共长二十五有,是谓积矩。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,此数之所生也。”

方圆图

译文:商高说:“伏羲使用的数学方法,都是基于圆和方相互变换的关系确立。圆可以从方形得到(割圆术),方形又可以用矩尺直接画出,并度量尺寸。矩尺的度量之数又是基于,九九八十一(平方)的数学理论。所以把矩尺按照勾三股四的比例设计。再用一个一样的矩尺,合成一个长方形,长方形的一半是一个矩尺。把长方形依次在平面旋转三次,得到边长为三、四、五正方形。使用最小的中间最小的正方形作为面积计算单位(这里称为 【典】),用 【典】 依次堆叠计算边长为三和四的两个矩形面积大小正好是二十五。再次用 【典】 去计算中间边长为五的正方形(由弦组成的正方形)正好也是二十五,所以得出勾股定理。而这种用 【典】 去计算大小的方法称为 ‘积矩’ 法(这是勾股定理的最早记载,根据直角边求弦长的公式。之所以在制作矩尺的时候用三、四、五这组特殊数字,是因为恰好都是整数,既便制作精良的测量工具,又便于实际测量和计算)。而大禹治水用的也是这种方法。”

周公曰:“大哉言数!请问用矩之道?”

译文:周公赞叹道:“你所说的术数理论太深刻了。请问大禹又是如何用积矩法来治水的呢?”

商高曰:“平矩以正绳,偃矩以望高,覆矩以测深,卧矩以知远,环矩以为圆,合矩以为方。方属地,圆属天,天圆地方。方数为典,以方出圆。笠以写天。天青黑,地黄赤。天数之为笠也,青黑为表,丹黄为里,以象天地之位。是故知地者智,知天者圣。智出于句(勾),句(勾)出于矩。夫矩之于数,其裁制万物,唯所为耳。”周公曰:“善哉!”

译文:商高说:“先扯出一条铅垂线,铅垂线与水平是垂直的。然后把矩尺的一边与铅垂线重合,那么另一边就是水平线,用此方法检验拉出的绳子是否保持水平。把矩尺的一边仰着放平,可以测量物体的高度。把矩尺的一边垂直朝下,可以测量坑壁的深度。把矩尺平放在地面,可以计算远近和距离。以无线缩短的直矩拼合在一起可无限接近于圆形,再用勾股平方和的方法求出圆的直径和周长。在地上用方形的矩,画出测量的区域,确立用于测量的基础参照数据。而天体的运行轨迹是圆形无法直接测量,就只能把他们的高度、远近、角度这些数据测出来,根据比例关系套在方形之上,再基于上述的圆方换算的方法,求出天体运行的轨迹数据,因此 “天圆地方” 就是这种测量和计算模型的数学概念。用 【典】(小型方块)来计算方形数据,再用割圆术根据方形数据推理出圆形数据,由此来计算天体运行数据,而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被称为笠,专门用来描绘天体运行规律。天是青黑色,地是黄赤色。古天文数据称为笠,将天划作青黑色的外壳,将地划作丹黄色的内核,用于表达天地之间的位置关系。(这是 “浑天” 理论的内容)所以能够掌握地理知识的人是智者,而能掌握天文知识的人称为圣人。智者需要在地上通过大量的勾画直角测算数据,而句(以前‘句’又可称为‘勾’)是用矩尺画的。智者使用矩尺和数用以观测天地,随便计算裁剪万物。”周公赞叹道:“实在是了不起。”

昔者荣方问于陈子,曰:“今者窃闻夫子之道。知日之高大,光之所照,一日所行,远近之数,人所望见,四极之穷,列星之宿,天地之广袤,夫子之道皆能知之。其信有之乎?”
陈子曰:“然。”
荣方曰:“方虽不省,愿夫子幸而说之。今若方者可教此道邪?”
陈子曰:“然。此皆算术之所及。子之于算,足以知此矣。若诚累思之。”

译文:古代的荣方问陈子道:“我听说先生您的知识渊博,能知道太阳的高度和直径,日光能照到的范围,太阳一日运行的距离,人的视野极限,以及天上的星宿分布,天地的大小,先生的术数都能知晓,真是如此吗?” 陈子说:“是的。” 荣方说:“荣方虽然愚钝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有幸能得到您的教诲。今天荣方能否请教这些术数呢?” 陈子说:”可以。这只需要基本的算术知识就能知道。你的算术知识足以理解这些东西。你先去自己反复思考,或许可以领悟。“

于是荣方归而思之,数日不能得。复见陈子曰:”方思不能得,敢请问之。“ 陈子曰:”思之未熟。此亦望远起高之术,而子不能得,则子之于数,未能通类。是智有所不及,而神有所穷。夫道术,言约而用愽者,智类之明。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,谓之知道。今子所学,算数之术,是用智矣,而尚有所难,是子之智类单。夫道术所难通者,既学矣,患其不博。既博矣,患其不习。既习矣,患其不能知。故同术相学,同事相观。此列士之愚智,贤不肖之所分。是故能类以合类,此贤者业精习智之质也。夫学同业而不能入神者,此不肖无智而业不能精习。是故算不能精习,吾岂以道隐子哉?固复熟思之。“

译文:于是荣方回去反复思索,数日不能得到要领。又去见陈子说:”荣方冥思苦想未能领悟,敢请夫子(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)开导讲授。“ 陈子说:”思考得不够成熟。其基础也是望远测高术,而你不能领悟,是你对这个算术还不能触类旁通。是对知识理解的还不够透彻,以至于思考的地方有些缺陷。简而言之要想对此通博,要通过触类旁通才能对此明了。了解一类而能通晓万事,才能称为通晓天地。如今你所学的算术已用尽自己的知识仍然难以理解,是你学的知识太单一。学术难以通晓触类旁通的人,钻研了某个知识,又担心这个知识不够通博;通博了,又担心不够熟练;熟练了,又担心参悟不了其中的精要。这就导致一直在学习同一类知识,一直在观察同一件事情。此类人是愚智,‘圣贤者’ 和 ‘普通人’ 就是以此区分的。所以能把同样的东西归拢到同类的学术中,有这种智慧的人熟练掌握知识精要能够探寻其本质。学习同样的知识而不能精通的这类人,不是没有智慧而是知识没有掌握其中的精要。所以问题是你不能掌握知识的精要,我岂会向你隐瞒这些学识呢?你且回去再反复思索吧!“

荣方复归,思之,数日不能得。复见陈子曰:”方思以精熟矣。智有所不及,而神有所穷,知不能得。愿终请说之。“ 陈子曰:”复坐,吾语汝。“ 于是荣方复坐而请。陈子说之曰:”夏至南万六千里,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,日中立杆测影。此一者天道之数。周髀长八尺,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。髀者,股也。正晷者句也。正南千里,句一尺五寸。正北千里,句一尺七寸。日益表南,晷日益长。侯句六尺,即取竹,空径一寸,长八尺,捕影而视之,空正掩日,而日应空之孔。由此观之,率八十寸而得径一寸。故以句为首,以髀为股。从髀至日下六万里,而髀无影。从此以上至日,则八万里。若求邪至日者,以日下为句,日高为股。句、股各自乘,并而开方除之,得邪至日,从髀所旁至日所十万里。以率率之,八十里得径一里。十万里 得径千二百五十里。故曰,日晷径千二百五十里。“

译文:荣方回去之后,继续思考这些问题数日仍然没有得到结果。又去见陈子说:“荣方已经深思了,但对算术知识的理解仍然不够透彻,思维受到限制,实在无法自行参悟,还请先生开导讲授吧!” 陈子说:“请坐,我告诉你。” 于是荣方坐下再次请教,陈子开始讲授它的原理。陈子说:“夏至的正午时分太阳在正南方的一万六千里处,冬至日正午时分太阳在正南方的十三万五千里处,在正午太阳位于正中时,测量周髀的影子,而这一个髀就是测算天的运行规律之数。周髀长八尺(高度),夏至日正午时分,在日晷上形成的影子为一尺六寸。那么周髀的高度八尺就是股,日晷影子长度一尺六寸就是勾。把观测点向正南方移动一千里,勾缩短一寸(变成一尺五寸)。向北移动一千里,勾就会增长一寸(变成一尺七寸)。假如在一个水平面上,则每向南一千里缩短一寸,每向北一千里增长一寸。这里就定下了比例尺,一寸对应一千里,一尺对应一万里。下一步当勾为六尺的时候,用八尺长一寸空径的竹子,观测太阳(太阳在大气层中所呈的像)的大小,则正好可以填满空径。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计算得出,太阳像的高度与直径的比例是80倍,这是以竹管前面得孔径为句(勾),竹子的长度为股,计算得出的结果。之前提到过此时的句为6尺,用一寸千里的理论表示,髀向南移动6万里处没有日影,而此时太阳距离地面的高度是8万里。如果要求斜边(径)到太阳的距离,可以用日影为句(勾),日高为股。使用勾股定理(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再开方)得出斜边到太阳的距离是10万里。以现在竹竿的比例,80里的竹竿,孔径1里才能正好看到太阳,那么10万里竹竿,要一千二百五十里的孔径正好能看见太阳。所以称日晷圆盘的直径长一千二百五十里。”

日高图:

日高图

法曰:“周髀长八尺,句之损寸千里。故曰:极者,天广地袤也。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极,其句一丈三寸。由此观之,则从周北十万三千里而至极下。” 荣方曰:“周髀者何?”

译文:陈子继续说:“以周髀高八尺,勾长一寸就是一千里的比例为准,可测算离我们最远的北极星。眼睛、表的顶点、北极星 三点构成的直线在地面形成的勾,就跟投影形成的勾是一样的,长一丈三寸。根据勾股开方可算出,从观测地到北极正下方,也就是从周地测算的北极点,水平距离为十万三千里。” 荣方问道:“什么是周髀?”

陈子曰:“古时天子治周,此数望之从周,故曰周髀。髀者,表也。日夏至南万六千里,日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,日中无影。以此观之,从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万九千里。北至其夜半亦然。凡径二十三万八千里。此夏至日道之径也,其周七十一万四千里。从夏至之日中,至冬至之日中十一万九千里。北至极下亦然。则从极南至冬至之日中二十三万八千里。从极北之夜半亦然。凡径四十七万六千里。此冬至日道径也,其周百四十二万八千里。从春秋分之日中北至极下十七万八千五百里。从极下北至其夜半亦然。凡径三十五万七千里,周一百七万一千里。故曰:月之道常缘宿,日道亦与宿正。南至夏至之日中,北至冬至之夜半,南至冬至之日中,北至夏至之夜半,亦径三十五万七千里,周一百七万一千里。”

译文:陈子说:“古时候天子治理周朝,而这个东西是从周朝传下来,所以称为周髀,周髀也就是表。根据上述测算方法,可求出夏至日这天正午,从这里到太阳的水平距离是一万六千里,冬至日这天正午从这里到太阳的水平面距离是十三万五千里处,太阳正下方的表没有影子。由此可以算出太阳夏至日到冬至日的水平距离是十一万九千里(13.5-1.6=11.9)。夏至日这天半夜,从北极到太阳的距离也是十一万九千里(前面一段表示夏至日这天正午太阳距离南极的距离,而到半夜太阳距离北极的距离也应该是一样的。),这是太阳绕北极点运行的半径,直径就是二十三万八千里。夏至日太阳运行一周,日道周长为七十一万四千里(23.8x3=71.4)。夏至日正午太阳距离冬至日正午太阳距离是十一万九千里,夏至日半夜太阳距离北极同样是十一万九千里。所以南极距离冬至日正午太阳是二十三万八千里,冬至日正午太阳距离北极同样是二十三万八千里,冬至日日道直径就是四十七万六千里,其周长就是一百四十二万八千里。春秋分正午的太阳距离北极是十七万八千五百里(这是因为中国在北半球,春秋分正午的日影都是指向北方),到了半夜南极点向北到太阳的距离也是十七万八千五百里,所以日道直径为三十五万七千里,周长为一百七万一千里。所以说月亮的运行轨迹是二十八星宿的区域进行的,而太阳的运行轨迹(黄道)与二十八宿同样有对应关系(太阳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经过不同的宿)。南极到夏至日正午太阳十一万九千里,北极到冬至日半夜太阳二十三万八千里,南极到冬至日正午二十三万八千里,北极到夏至日半夜太阳十一万九千里,所以直径是三十五万七千里,周长是一百七万一千里。“

如下图所示:地轴与北极星形成一条直线,当做固定不动,并以周地所测出的北极点,作为测量太阳运行轨迹的参照点,那么太阳就围绕大地做南北移动和圆周运动的综合(螺旋)运动。

24

补充说明:

  1. 那时古人认为当时的观测点中原地带日中无影,正好是地球中央,与赤道是相对平行的,且能观测到的星球只能观察其一半的运行轨迹,例如星星的运行轨迹只能晚上看见、太阳的运行轨迹只能白天看见。同时经过长期观测发现行星的运行轨迹都是对称的,所以白天太阳在正上方距离南极的距离,半夜太阳在正下方距离北极的距离,认为是一样的。

  2. 太阳的运行轨迹是变动的,所以古人以夏至日正午太阳为中心点,测算夏至日日道运行轨迹。以春秋分正午太阳为中心,测算春秋分的日道运行轨迹。以冬至日正午太阳为中心,测算冬至日日道运行轨迹。

  3. 最后一段是使用 (南极夏至日+北极冬至日) = (南极冬至日+北极夏至日) 来互相印证前面的测算是否有问题。

  4. 古人所计算的是星体成像数据和像的运行轨迹数据,并不是我们现代科学所计算出的实体数据。古人通过当时现有的工具,测算星体成像的运行轨迹。侧面印证古人是极具智慧且务实的。

“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,极下常有日光。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,极下常无日光。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时,日所照适至极,阴阳之分等也。冬至、夏至者,日道发敛之所生也至,昼夜长短之所极。春秋分者,阴阳之修,昼夜之象。昼这者阳,夜者阴。春分以 至秋分,昼之象。秋分至春分,夜之象。故春秋分之日中光之所照北极下,夜半日光之所照亦南至极。此日夜分之时也。故曰:日照四旁各十六万七千里。”

译文:

“人望所见,远近宜如日光所照。从周所望见北过极六万四千里,南过冬至之日三万二千里。夏至之日中,光南过冬至之日中光四万八千里,南过人所望见一万六千里,北过周十五万一千里,北过极四万八千里。冬至之夜半日光南不至人所见七千里,不至极下七万一千里。夏至之日中与夜半日光九万六千里过极相接。冬至之日中与夜半日光不相及十四万二千里,不至极下七万一千里。夏至之日正东西望,直周东西日下至周五万九千五百九十八里半。冬至之日正东西方不见日。以算求之,日下至周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五十七里半。凡此数者,日道之发敛。冬至、夏至,观律之数,听钟之音。冬至昼,夏至夜。差数及,日光所还观之,四极径八十一万里,周二百四十三万里。”

内容分析

圆方图

数之法,出于圆方。圆(天体的运行轨迹)出于方

方圆图

方出于矩:而最小的方形(古人乘为典)是通过,裁剪4个相同的矩形得来的。

方圆图

矩出于九九八十一:矩形是通过,九九八十一的方形,将其分成4个相同的矩形而得来的。

方圆图

故折矩,以为句广三,股修四径隅五(在这之前古人就已经了解勾股定理,为了便于制作和测量,所以用勾三股四的矩)。

方圆图

既方之外,半其一矩。

方圆图

环而共盘

方圆图

方圆图

得成三、四、五,两矩共长二十五有,是谓积矩。

方圆图

积矩法:以一个小方块为最小计算单位,称为 “典”,多个 “典” 合起来为 “矩”,多个矩合起来为 “积矩”。

方圆图

矩尺

平矩以正绳

平矩以正绳:先扯出一条铅垂线,铅垂线与水平是垂直的。然后把矩尺的一边与铅垂线重合,那么另一边就是水平线,用此方法检验拉出的绳子是否保持水平。
平矩

偃矩以望高

商高说的“偃矩”中的“偃”同“仰”,即抬头向上看。如图所示。设矩的水平边长为a,人眼从a尺端仰望塔尖O时 看到铅垂边的刻度 b。量得人距塔脚为 , 眼高为 ,则有a:b=A:(x-h),∴塔高x=(b/a)A+h

偃矩

覆矩以测深

商高说的“覆矩”中的“覆”同“俯”。即人向下看“矩”。如下图,测得人距离坑壁为A,眼高为h,则有a:b=A:(x+h),∴坑深x=(b/a)A-h

偃矩

卧矩以知远

“卧矩以知远”中的“卧”是“平放”的意思,就是把“矩”平放在地面上。如图,设欲测河对岸目标O与人的距离x。将矩平放在水平面上使得a尺指向东西方向,然后西行A,直到看到目标O恰在正北方。因为a:c=A:x,所以目标距离x=(cA)/a,式中c可以线量得。

偃矩

另一种可能是通过矩的两端点取齐赖瞄准目标O点,,然后沿a边(勾)前行A直到OO’视线与b边(股)重合。

偃矩

此时a:A=c:x,∴x=(c/a)A,根据商高说“勾广三、股修四,径隅五”的关系知道,x=(5/3)A。

环矩以为圆

固定好矩尺的最长边(径)的中心点转一圈,可以画一个环绕它的外接圆。
环矩

合矩以为方

把两个矩拼合成一个方形,以弦长(对角线的一半)为半径就能画出它的外接圆。以方形边长的一半作为半径就能画出它的内切圆。
合矩

方属地,圆属天,天圆地方

把这个方法用于测量天体,就要在地上画方形,确立东南西北四个方位,也就是坐标系。再用外接圆测算天周运行轨迹,这种测算模型就叫做 “天圆地方”

21

方数为典,以方出圆,笠以写天

天体投影到地上,所在的东南西北方位,所在的位置对应的坐标数值,就是计算天体在圆形轨道上的度数的必备要素。用计算出来的度数就能描绘天体的运行的空间关系了。这种空间关系可以概括为:天青黑,地黄赤。天数之为笠也,青黑为表,丹黄为里,以象天地之位。

天青黑,地黄赤。天数之为笠也,青黑为表,丹黄为里,以象天地之位。

用青、黑色代表天,用黄、赤色代表地,根据天体运行的数据,把无形的轨迹连成有形的线条,就能形成立体的空间模型。青黑的天体轨迹就像表层的外壳,丹黄的大地就像被包裹在里面的内核,天地的相对位置关系就容易被理解了。

22

而这个天体的空间坐标系又该如何建立:日中立杆侧影,此一者天道之数。周髀长八尺,夏至之日一尺六寸。髀者,股也,正晷者,句也。

先立一根杆子测量影子的长度,找到太阳位于正中的位置,也就是一天中的最高点,影子最短。这是描绘天道的必须记录的第一个重要数据。比如夏至这一天正午影长就是一尺六寸,周髀(表)的高度为八尺为股。正午晷影的长度为一尺六寸,为勾。这就是后面计算所需要记录的元数据

计算太阳直径解析

太阳比例
太阳直径

参考

周髀算经

数之法出于圆方(简单版解析)

勾股先师商高(4)——如何用矩?

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科学

“天圆地方”原文逐句图解-中国古代天文历法-周髀算经

  • 本文标题:周髀算经-上卷
  • 本文作者:9unk
  • 创建时间:2023-11-13 18:18:00
  • 本文链接:https://9unkk.github.io/2023/11/13/zhou-bi-suan-jing-shang-juan/
  • 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BY-NC-SA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